《散文課》:一堂與自我相處的課程

日日一兀
6 min readJan 10, 2019

讀者:Dima
作者:周芬伶

  • 你覺得自己虛偽嗎?在奔波忙碌了一整天之後,回到家中,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卻怎麼看都像是個陌生人。溫良恭儉讓的面具帶久了,似乎也黏得死死的,怎麼洗也洗不掉,面具下面的臉龐,可還安好?
  • 我從小就對書有著好感。記憶中,家裡的書架上面有著許許多多的舊書,從盤古開天的神話故事,到三國演義、白蛇傳等等中國經典小說,都讓小時候的我大飽眼福。除了家中的書以外,每當出門旅行時,一家三口總是會一起去書友社租書,我會開心的從高高的書架上,取下一本本令我眼睛發亮的小說,不論是奇幻小說、武俠小說,故事內那高潮迭起的劇情總是讓我樂此不疲,一本看完又接著一本,直至這次租的書又全都被我看完為止,直到現在,我甚至還深刻的記得有一套奇幻小說的名字叫做魔法學徒,裡面的劇情也仍然歷歷在目。
  • 後來,我成長了,與身旁的朋友們一樣,也開始慢慢改去看些比較具有建設性的書籍,像是財經商管、像是社會科學,一度更將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小說棄如敝屣,畢竟真實世界的故事都看不完了,哪有時間去看虛構的東西呢?
  • 家裡的書架上曾有一整區的書,是經營書友社時留下來的書,只有我母親才會從那裡拿書出來看,那裡的書以琦君、劉墉所著為主,但我從來沒有翻開過那些書。那些書在尚年幼的我心中,就是些無趣的書,既沒有豐富多樣的劇情,也沒有足夠的張力讓人忍不住一章接一章、一本接一本,更遑論讓人期待後續的故事發展,那種書到底哪裡好看了?
  • 後來我才知道,這種書的分類叫做「散文」。而即使知道了這個分類,20餘年來我還是沒看過幾本這種分類的書,畢竟在實用主義的思維下,這同樣屬於看了沒意義的書籍類別。我只知道,散文絕對不是小說,應該也不是詩。那,「散文」究竟是什麼呢?

散文,到底是什麼意思?

  • 散文,這種文體與小說不同,書寫的對象常常都是作者自己。這就怪了,自己到底有什麼好寫的,散文家到底是什麼奇怪的群體呢?《散文課》一書的作者周芬伶告訴我們,散文家,是那些對自我或萬物探索有著巨大熱忱的人,對於這些散文家來說,自我與真理,就足以讓他們窮盡一生,也探索不盡。
  • 朱自清給了散文一個很簡單的定義,叫做「散行的自由文字」。「散行」,指的是與詩行相對。「自由」,指的是題材、形式、精神、篇幅自由。散文家們探索自我,因此散文以透明為美,越透明的事蹟或感情、越清晰的自我,往往就越能打動人心;散文家們亦窮究真理,是以散文還包含我們對美好文字與人格的追求。對於作者來說,散文正是一種理想的文字,代表著一個個理想的人格。若要給予散文這種文體定義,作者給出的答案就是「理想的散行自由文字」。

寫散文、教散文

  • 在序裡面,作者除了將散文的發展過程娓娓道來之外,對於散文目前哀管急弦往下走的趨勢,也感到十分的惆悵。散文是一種包容性、滲透度極強的文類,有時走了極端,就失去了主體性,向口語學習到極端,造成文句過於淺白;向詩靠攏過渡,變的具有文藝腔,落得失去個性、脫離現實;又或者文章內容過度虛構,甚至難以與小說分界。作者說道,如今主流類是小說,詩次之,散文在文類中一直在作配角,卻不知何時能好好作一回主角?在在表現出了她對散文的深深情感。

散文十問

  • 作者開設的這門散文課,先以散文十問開頭,為像我這樣的門外漢講解散文的特性、化解我們對散文的誤解。她告訴我們,散文不等於要完全的真實,因為文中的自己必然經過選擇與修飾,只需讓感情真實即可,客觀事實就算不具有百分之百的真實,那也是無妨的;她也以玩笑的口吻告訴我們,散文這文體,因為寫的都是貼近自己的人事物,有時候反倒會引起被寫者的不滿,即便如此,只要動機良善、感情真實,應該就能獲取他們的原諒吧!

多樣化的散文

  • 作者先在我們心中勾勒出欣賞散文、乃至自己寫作散文的核心思維,旋即將各種主題散文一字排開,攤在我們面前,從氣勢宏偉綿長、融合知性與感性的文化散文開始介紹,途經飲食散文、旅遊散文、到滿含謙卑之心關懷世界的自然散文、最後再到擅長刻劃細節描繪的女性散文,我們就像是站在三角點遠眺由各種散文大家所組成的巍峨群山,身旁還站著一位深闇箇中學問的領隊,熱情懇切的逐一向我們介紹當地山水脈絡。介紹完主題散文後,原以為已經綜覽完群山樣貌,作者卻又帶我們乘上了直昇機,居高臨下的從文體的角度去俯瞰各種分類,再一次的為我們剖析散文這塊寶地的風土民情,從自傳散文介紹起,經過傳記散文、詠物散文、雜文、報導文學,最終回到自身,也就是回到最單純的日記書寫。

打開心靈之門

  • 在博覽群山的過程中,作者把書寫散文的一個個訣竅與元素分散在文中各篇,像是說明珍貴的「美感經驗」與「普通經驗」差異何在?具有圖像化能力的「意象」與「印象」的差異又是什麼?這些創作者的個人意象跟他生命經歷、個性往往有關,作者此時又彷彿擔任鐵匠,教導我們如何打造一把把鑰匙,用以打開自我心靈的門。當一名寫作者能多關照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意象時,那自然也就有了書寫不盡的靈感泉源。

與自己相處的哲學

  • 作者逗趣的寫到:寫作時建議開Word或者筆記,面對一片空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更讓你孤獨地面對自己。我們每個人都兼具理性與感性,只是比重各有不同,而這也影響到了我們如何面對自己。
  • 你會怎麼定義「理性」這個詞彙呢?維基百科中對於「理性」的定義是: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相對於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類在審慎思考後,以推理方式,推導出合理的結論,這種思考方式就被人們稱之為理性。這也是一般我們對於這個詞彙的定義,理性的對待事物,似乎往往能實現更為成功的結果。
  • 意外的是,在某次聚會中,我偶然聽到朋友賦予「理性」這個詞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定義。她認為,理性代表的是一種「偽裝」的本事。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富有感性而衝動的,但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習得的「理性」就開始壓制我們真實的意願,強迫自己去執行自己不想要的行動,無論是參加葬禮時突然出現的發笑衝動、面對討人厭的客戶時想一走了之的煩躁,還是看到美食的垂涎三尺,我們為了合理、效益、為了合乎時宜,壓抑住那衝動的自我,使我們成功偽裝成一個個社會化的人,最終成為一個個異化的人,戴著再也拔不掉的面具,迷失自我。
  • 怎麼辦呢?誠如剛剛所提到的,散文正是以透明為美。作者於日記散文的篇章內寫道:日記,是透明度最高的文類。寫日記,正是為了找回主體。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迷失自我,而成為客體,即是連自己都感到陌生的自己,盲從、任性、碎亂、恐懼。透過書寫,找回真正的自己,那是無拘無束、快活自在的自己,那是不虛偽的自己。
  • 在我心中縈繞了幾年的錯誤觀念,至今已煙消雲散。一切關於真實世界的宏觀閱讀,都是為了讓我們瞭解世界,是一種資訊的「輸入」,經過我們學習理解後,我們或者用筆、或者用口,對他人娓娓道出,在這一次次的「輸入」與「輸出」之間,在大腦裡暢通無阻、來去自如的,盡是些與自己內心無關的資訊,談久了,也就失去了自我。或許只有那些探究內心世界的作品,才能讓我們放慢速度,緩緩停泊在腦海之中,才能好好的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如果說人與人相處是門藝術,那人與自己相處,確如作者所述,應是一種哲學。

--

--

日日一兀

用以紀錄平日閱讀的內容,不定時會寫一些閱讀的心得。我活在一個古板而需要審慎行事的環境中,卻不想讓心靈變的枯竭,那就只能讓自己成為海綿,不斷的吸收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