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筆記(2):11/21

日日一兀
Nov 17, 2020

--

第五章: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

一、勞動過程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

  • 勞動者直接掌握的東西,是勞動資料,非勞動對象。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
  • 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

產品不僅是勞動過程的結果,同時還是勞動過程的條件

  • 一個使用價值表現為原料、勞動資料或產品,取決於它在勞動過程中所起的特定作用及所處地位

機器不在勞動過程中服務就沒有用,還會受到自然的物質變換的破壞力的影響。被投入勞動過程,從而與活勞動相接觸,是使這些過去勞動的產品當作使用價值來保存與實現的唯一手段。

個人消費的產物是消費者本身;生產消費的結果是與消費者不同的產品。

  • 勞動消費「勞動對象」與「勞動資料」,把它們吞食掉,因而是消費過程。

資本家消費他購買的商品(勞動力),即讓勞工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生產消費資料,有兩個特點

  1. 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使生產工具用的合乎目的(不浪費),使勞動工具受到愛惜(不過度耗損)
  2. 產品是資本家的所有物,非直接生產者(工人)的所有物

二、價值增殖過程

(一)資本家所關心的是

  1. 要生產出具有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
  2. 要使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大於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各種商品

(二)生產過程作為商品生產過程

假設一個工作日是12小時,等於6先令

10鎊棉紗=10鎊棉花+紗錠+完成轉化所需的6小時勞動

15先令=10先令+2先令+3先令(相對應的價值)

→ 沒有產生剩餘價值!

(三)生產過程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

勞動的二重性

  • 包含在勞動力中的過去勞動(勞動力一天的維持費)=勞動力的「交換價值」
  • 勞動力所能提供的活勞動(勞動力一天的耗費)=勞動力的「使用價值」

勞動力的賣者,和任何別的商品的賣者一樣

→實現勞動力的交換價值而讓渡勞動力的使用價值

勞動力的買者亦然

→他對每一種商品(含勞動)都按其價值支付,也消費他們的使用價值。

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是兩個不同的量,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時,正是看中了這個價值差額。

貨幣佔有者支付了勞動力的日價值,勞動力一天的使用即歸他所有:勞動力維持一天只花費半個工作日、勞動力卻能勞動一整天。

20磅棉紗=20磅棉花+紗錠+12小時的勞動轉化時間

30先令≠20先令+4先令+3先令(只需花費一天的維持費即半天3先令)

30先令 減去27先令,所餘3先令即為剩餘價值。貨幣也就此轉化為資本。

第六章: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一、質與量的追加

  • 工人不保存舊價值,就不能加進新勞動,也就不能創造新價值,因為他總是必須在一定的有用的形式上加進勞動。
  • 把新價值加到勞動對象上,是由於勞動的「量」的追加,把舊價值保存在產品中,是由於所追加的勞動的「質」。

二、在勞動過程中,只有生產資料喪失其獨立的使用價值,同時也喪失其交換價值,價值才從生產資料轉移到產品上

  • 原料和輔助材料(如黃油)喪失了其作為使用價值進入勞動過程時所具有的獨立形態。
  • 勞動資料或勞工,則視其平均能使用的時間,每天按比例分次把其價值的一部分轉給每天的產品。

三、從勞動過程的角度

  • 客觀:生產資料

被消耗的是其使用價值

其價值實際上並沒有被消費,而是被保存下來

所生產出來的是舊交換價值藉以再現的新使用價值

  • 主觀:勞動力

當勞動通過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並保存下來時,它的運動每時每刻都形成追加的價值,形成新價值

在這裡,一個價值(勞工在生活資料上所花費)用另一個價值來補償,是通過創造新價值來實現的,是真正再生產出來的。

當勞動力的使用越過了打平那點持續下去時,勞動力不僅再生產出自身的價值,還生產出一個超額價值(剩餘價值)

四、從價值增殖的角度

  • 不變資本: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那部分資本

→在生產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

  • 可變資料:轉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

→在生產過程中可改變自己的價值,因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此等價物而形成的可變化的餘額。

第七章:剩餘價值率

壹、 勞動力的剝削程度

代號:
C=預付資本
c=不變資本(為購買生產資料而支出的貨幣額)
v=可變資本(為購買勞動力而支出的貨幣額)
m=剩餘價值

  • 公式轉換
    C=c+v ☞ 500=410+90
    C‘= c+v+m ☞ 590=410+90+90
    抽去不變資本,使c=0
    C‘= v+m ☞ 180=90+90
    剩餘價值的相對量,即可變資本價值增殖的比率,即M/V
  • 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

    工人再生產自己勞動力的價值,即其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

    進行這種再生產的工作日部分稱為必要勞動時間,此段時間的勞動為必要勞動

    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形成剩餘價值。

    工作日的此部分稱為剩餘勞動時間,此段時間的勞動為剩餘勞動
  • 剩餘價值率M/V=剩餘勞動/必要勞動

    此可精確地表明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比率

貳、 產品價值在產品相應部分上的表現

可以把產品(生產過程的結果)分成幾個量

  • 一個量只代表不變資本部分
  • 一個量只代表可變資本部分
  • 一個量只代表剩餘價值

紡紗工人十二小時生產二十四磅棉紗,一小時生產二磅

  • 八小時生產十六磅,也就是生產一個部分產品,其價值等於整個工作日紡掉的棉花的總價值
  • 兩小時生產四磅,代表十二勞動小時所用掉的勞動資料的價值
  • 一小時生產兩磅,也就是三先令,等於他六個小時必要勞動中所創造的全部價值產品
  • 最後一小時生產兩磅,其價值等於他半天剩餘勞動所生產的剩餘價值

參、 西尼爾的最後一小時

  • 西尼爾的版本(錯誤)

每天工作11.5小時的情況下,其中10小時用來補償投資廠房與機器的資本,0.5小時用來補償工廠與機器的磨損,只有最後的關鍵1小時生產的是純利潤。

因此,利潤大致上就是(11.5-10.5)/10.5=1/10.5

若減少一個小時的工作量,0/10.5,就完全沒有了利潤

若增加一個小時的工作量,2/10.5,就可以有兩倍利潤

  • 實際上的情形:要先去除不變資本後,對比付給報酬的勞動時間和沒有付給報酬的勞動時間

六小時比六小時,6/6=100%剩餘價值率
若多上班一小時,7/6=116.6%剩餘價值率
若少上班一小時,5/6=83.3%剩餘價值率

肆、 剩餘產品

  • 剩餘產品即為代表剩餘價值的那部分產品
  • 剩餘價值率不等於剩餘價值除以資本總額,而是等於剩餘價值除以可變資本的比率
  • 剩餘產品的水準也不等於剩餘產品除以總產品的其餘部分,而是等於剩餘產品除以代表必要勞動的那部分產品的比率
  • 「必要勞動+剩餘勞動」,或「工人生產其勞動的補償價值的時間+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即為工人勞動時間的絕對量—工作日

第八章:工作日

資本家按照勞動力的日價值購買勞動力,勞動力在一個工作日內的使用價值歸資本家所有。

但什麼是一個工作日呢?

一、工作日的界線

  • 工作日是一個可變量,因其長度隨著剩餘勞動的長度而變化

最低限度:無法確定,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可能讓剩餘價值=零

最高限度:勞動力的身體界限&社會道德界限

  • 由於商品交換的性質本身沒有給工作日規定任何界限,因而沒有給剩餘勞動規定任何界限。
  • 資本家堅持其作為買者的權利,盡量延長工作日;勞工也堅持他作為賣者的權利,要求限制工作日在一定的正常量內。
  • 於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過程表現為規定工作日界限的鬥爭,此為全體資本家階級與全體工人階級之鬥爭。

二、對剩餘勞動的貪慾:工廠主和領主

  • 資本並沒有發明剩餘勞動,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不管是否自由)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
  • 但是,若在一個經濟的社會形態中佔據優勢的並非產品的「交換價值」,而是產品的「使用價值」,剩餘勞動就受到需求範圍的限制,不會產生對剩餘勞動的無限制的需求。

三、在剝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國部門

四、日工和夜工:換班制度

  • 從價值增殖過程來看,不變資本即生產資料的存在,只是為了吮吸勞動,並且隨著吮吸每一滴勞動吮吸一定比例的剩餘勞動。
  • 如果它們不這樣做,而只是閒置在那裡,就給資本家造成消極的損失,因為生產資料閒置起來就成了無用的預付資本。
  • 因此,在一晝夜二十四小時內都佔有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要求。但是日夜不停地榨取同一勞動力,從身體上說是不可能的。因此,為克服身體上的障礙,就要求白天被吸盡的勞動力和夜裡被吸盡的勞動力換班工作。

五、爭取正常日的鬥爭

  • 資本是不管勞動力的壽命長短的,它唯一關心的是在一個工作日內最大限度地使用勞動力。它靠縮短勞動力的壽命,在一定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間,來達到這一目的。
  • 在市場上,工人作為「勞動力」這種商品的佔有者與其他商品的佔有者相對立,他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資本家時締結的契約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
  • 但在成交以後才發現,他不是「自由的當事人」,他自由的出賣自己勞動力的時間,實則是他被迫出賣勞動力的時間。
  • 為此,工人必須作為一個階級來強行爭得國家法律,作為強而有力的屏障,使自己不致再通過自願與資本締結的契約而把自己跟後代賣出去送死和受奴役。

第九章: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

三個規律

  1. 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預付的可變資本量×剩餘價值率
  2. 平均工作日的絕對界限,就是可變資本的減少可由剩餘價值率的提高來補償的絕對界限,也就是受剝削的工人數量的減少可由剝削勞動力程度的提高來補償的絕對界限
  3. 在勞動力價值及剩餘價值率已定的情況下,不同的資本所生產的「價值量」及「剩餘價值量」,同預付的可變資本量即轉化為活勞動力的組成部分成正比

轉化為資本的最低限度

  • 不是任何一個貨幣額或資本額都可以轉化為資本,這種轉化的前提是單個貨幣佔有者或商品佔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限額的貨幣或交換價值。
  • 可變資本的最低限額,就是為取得剩餘價值全年逐日使用的一個勞動力的成本價格。
  • 單個貨幣佔有者或商品佔有者要成為資本家而必須握有的最低限度價值額,在資本主義的不同發展階段是不同的,在不同生產部門中基於各自的技術條件也是不同的。

生產過程的變化

  • 在生產過程中,資本(人格化即為資本家)發展成對勞動(勞動力或工人)的指揮權。
  • 資本發展成為一種強迫關係,迫使工人階級以遠遠超出以往一切以直接強制勞動為基礎的生產制度的程度,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狹隘範圍而從事更多勞動。

--

--

日日一兀

用以紀錄平日閱讀的內容,不定時會寫一些閱讀的心得。我活在一個古板而需要審慎行事的環境中,卻不想讓心靈變的枯竭,那就只能讓自己成為海綿,不斷的吸收新知。